閱讀生活|認知障礙症 國畫家鄧雪峰的故事

「讓老人家多動腦去做些事情」這種講法,顛覆傳統的照顧老人家模式,傳統就是人老了,就是要被家人保護照顧、好好的侍奉。

閱讀生活|認知障礙症 國畫家鄧雪峰的故事

我很喜歡看或聽人物訪談節目。對別人的故事、經歷、對人生的看法等等都很感興趣。因為從中可以學到好多東西。從別人的眼光和角度看這個世界,能開闊眼界和心胸,是一件有趣味的事。這一切都是源自好奇心。

在眾多人物訪談節目,《名人書房》是我會常看的YouTube頻道,是由資深主播詹慶齡擔任主持人。每一集邀請的嘉賓都很有質素,聽聽他們的故事,分享閱讀對他們帶來什麼益處,會有很多啟發,一樂也。我也是因為《名人書房》才重燃閱讀的習慣。

是醫生也是作家

今天我想跟你分享訪談陳亮恭醫生一集的得著。陳亮恭醫生是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,是高齡醫學研究的專家,在這領域已有20多年經驗。同時他也是一名作家,寫了多本書,但他的著作主要都跟高齡一族有關的,因為他十分關注高齡問題。例如:《2025無齡世代》(這本是他與資深記者楊惠君在2015年合著的)、《解鎖無齡》、《真逆齡》,等等。

陳醫生是一位很愛看歷史和傳記書的人。雖然是理科男,但他對文學和詩詞歌庫也很有研究。在他的一些著作中,會引用古今中外有關「老人」的資料作為寫作內容,讀起來相當有趣味性。

例如在《解鎖無齡》他提到為什麼現代65歲退休的制度會怎樣來的。原來現代在很多國家所採用65歲要退休的制度,是由被歷史學家稱為「鐵血宰相」的奧托.馮.卑斯麥(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 1815 - 1898)所訂制的。

這位十九世紀德國的「鐵血宰相」,發現勞工欠缺老後生活保障,於是就訂下了65歲為退休年齡的制度(但其實都是與政治有關)。而當時的人的平均壽命不足40多歲。隨著65歲定為退休年齡的制度出現,大家漸漸就把65歲視為一個人進入老年的指標。從現在的實況來看,是不是應該重新思想什麼叫「老」?為什麼要限制人要退休?過早被退休會帶來什麼的社會問題?

以香港最新人口年齡統計來說,人的平均壽命是80歲左右。現代人愈來愈長壽,在「百歲時代」50歲後才開始人的第二人生,65歲還是身心壯健的大有人在。

與認知障礙症患者的一段特殊經歷

一般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係都會保持距離。在訪談中,陳醫生分享了一次很特殊的經歷。他其中一個病人是名國畫家鄧雪峰老師,在鄧老師患認知障礙症前,已經是陳醫生的病人。陳醫生在鄧老師開始有認知障礙症,直到他離開世界,一直都盡他所能去幫助他和他的家人。可以近距離深入見證了一位認知障礙症患者,由病發到離世的整個過程。

這次經歷讓陳醫生在照顧認知障礙症病人方面,得到很多的啓發,不再那麼執著在用什藥,做什麼治療。他明白到最重要是家人關係、愛和耐性的付出,可以讓認知障礙症的患者,一步一步在很好的狀態下過日子。一般情況由病發到離世大約要10年。

陳亮恭醫生與他的團隊的劉建良醫生,得到家屬的同意,把這次特殊的經歷寫成一本書《西出陽關:無故人的失智歲月》,透過「一個生命歷程」的角度來探討認知障礙症,希望大眾能對這病有多些認識,也讓照顧者認識病程與治療照護的溝通技巧的重要。

陳醫生分享了一段特別的看見。在鄧雪峰老師得病後,有一段不短的日子,鄧老師失去了創作靈感,直到退化到某一個程度,鄧老師又畫畫了,但畫的內容和風格不同了,都是童畫了。雖是看起來像是兒童的畫畫,但所程現的畫功卻完全沒退步。

陳醫生把鄧老師的畫作,拿去給當時的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,他看過後說,鄧老師是全世界第一位患有認知障礙症,有完整不同時期畫作記錄的華人國畫家。西方油畫家就有四位,例如:詹姆斯.布鲁克斯(James Brooks 1906 - 1992)、威廉·德庫寧(Willem de Kooning 1904 - 1997)。

鄧老師在人生最後一段時間,有較為長的時間住在黃山,一個很適合作畫的環境。師母花了很多心思照顧一路在衰退中的鄧老師。有很多人都想買鄧老師那段時期的作品,但師母都拒絕了,因為她覺得那些人好像在收集印壞了的鈔票的那種心態。

但家人願意把鄧老師那段時間的部分作品,給陳醫生的團隊作為寫有關認知障礙症的論文之用,希望可以幫助其他人及早認識這病,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患上。

因好奇心發作,我在網路上找找看,會不會有鄧老師晚期的畫作。最終給我找到了,在《中國時報》的新聞網有一篇在2016的報導,刊登了一幅由家屬提供的鄧老師的「童畫」名為《攄素篇》從細膩的工筆轉為反璞歸真的童趣。大家如有興趣,可以去看看,相當寶貴。

《名人書房》陳亮恭:閱讀是體會與感受生命的途徑(完整版)
閱讀對我來講,它是一個促進我思考跟感受生命的一個途徑。透過閱讀跟閱讀後的反思,會讓我天容易去體會生活是什麼。然後感受事情的差異。所以閱讀對我來講,是一個很重要去體會跟感受生命我途徑。」~陳亮恭醫生

謝謝您讀完這篇文章。希望對您有幫助!如不想錯過最新文章,請馬上訂閱免費電子報。📬

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:「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。」

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,請分享出去,讓更多人也得幫助,謝謝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