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生活|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筆記寶庫,令寫作更容易、更有樂趣
讓我們學會如何一面書寫、一面學習,還有如何思考得好,建立成功的習慣。從今天起,再也不必盯著空白的銀幕發呆,人人都可以建立筆記寶庫,在學習、研究、寫作上成功。
相信你一定試過,在閱讀、上課、聽講座、看影片或與人交流中,得到啟發,發現新點子,令你有新思維,不過,過後就忘了。怎樣想也想不起。就算當時有做筆記,但因為找不到,又白費了。
我聽過一位牧師說:「上帝給人的腦袋不是用來記東西,而是用來思考。確實人腦記憶力有限,怎樣厲害也比不上電腦記憶。
為了不要浪費難得的靈感和想法,我們需要做筆記。懂得怎樣做好筆記和使用它,能幫助我們有更好的學習和創作。筆記知識庫,人稱它為「第二大腦」。
有了「第二大腦」,我們就可以釋放出更多的空間和時間,讓我們專心在思考和創作的事上。寫作不是發生在白紙或書寫軟件面前,寫作是發生在日常生活裡的「筆記」。在寫作前有一個重要的動作就是「做筆記」。做筆記就是把你在生活中,可能是閱讀或是看電影等等,得到的新觀點和思維記下來,成為你寫作的材料。
《卡片盒筆記》+Obsidian = 「第二大腦」
只需要有一個電子筆記軟件,就可以開始建立筆記寶庫。電子筆記的好處,是方便儲存、分類、整理、搜尋。不過,電子筆記本只是一個工具,怎樣使用,輸入什麼才是重點。
在還沒遇到《卡片盒筆記》這本書之前,以為做筆記是件很簡單,不用學的事,沒有想到,原來一套有系統做筆記的方法,對學習知識和輸出內容,會有很大的影響。很鼓勵你閱讀這本書,它會改變你的學習生活。如果你是寫作人或其他的創作人更加要看。
我比較喜歡這本書的英文名稱《How to Take Smart Notes》一看就明,很直白。但為什麼中譯本書名叫《卡片盒筆記》呢?這本書的作者是申克‧艾倫斯(Sönke Ahrens),他是德國杜伊斯堡—埃森大學的教授。他寫這本書是要介紹一位已故德國社會學家魯曼(Niklas Luhmann),介紹他怎樣使用卡片盒有系統地做筆記,成為跨領域的專家。所以中文譯本書名叫《卡片盒筆記》。
魯曼這套卡片盒做筆記的方法,有什麼特別?為什麼會受到很多有識之士關注?我們先看看這套方法對魯曼帶來什麼成就。魯曼一生寫過不同主題的專書超過70本、400篇以上的論文,探究的主題橫跨多個學科領域:社會學、生物學、數學、電腦科學,等等。甚至他離世後,有人整理了遺留的手稿,出版了6、7本專書。如此驚人的產出,都源自他發明的卡片盒筆記法。他的「第二大腦」。
魯曼發明了這套卡片盒筆記系統,會隨著輸入的增加,不斷成長與提升,不同筆記內容之間,採用「索引編號」會產生有機連結。這是它與別不同的特點。
《卡片盒筆記》告訴你12 個關鍵法則
- 寫作不是從一張空白紙開始
- 寫作不用事先做計劃
- 帶著輸出的前提去輸入
- 大腦外部化,你的第二大腦
- 簡單才是最重要的
- 一則筆記就代表一個脈絡
- 不要求記得,而是求理解
- 不要蒐集,而是發展
- 由下而上,而非由上而下
- 如何選定關鍵字
- 筆記內建的回饋機制
- 讓興趣帶著你走
想更多了解這12點的內容,請看《閱讀前哨站》站長瓦基的閱讀心得 。
這本書給了我很大啟發,為我的學習生活帶來重要改變,增加了寫作樂觀。我現在用的電子筆記軟件叫Obsidian,作為我建立知識寶庫的工具,覺得很好用。但在剛開始使用的時候,會有些不習慣,覺得有點難用。不過,只要願意學習,就會愈來愈就手,會愛用它。
網上有很多Obsidian的教學文章和影片,其中一套是朱騏篇寫的【Obsidian 使用教學】,有很詳細的教學,有興趣可以去看看。今天分享到這裡。
謝謝您讀完這篇文章。希望對您有幫助!如不想錯過最新文章,請馬上訂閱免費電子報。📬 謝謝 🙏
愛因斯坦說:「我沒有特殊的才能,有的只是強烈的好奇心。」
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?請與人分享,讓更多人也能得幫助,謝謝您 😊